事实上,即便在整个人类文明中,孔子也是通过阐发仁的普遍性爱人内涵,最早在哲理高度上意识到不可坑人害人的日常伦理共识,并将它设定为道德善恶标准的一位思想大师,从而原创性地成就了人类道德意识史上的一个伟大进步,对于人类伦理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重大贡献。
……《易》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1.守望文明,维新中国。
此言不仅于夫子思想的理解问题关系极大,亦于本文的主题论旨关系至深至切。因为我们只不过是全人类中的一员,因此,我们反思和追问那些全人类一致面临的普遍性、共同性的大问题。《周易内传》卷一上曰: 强者之强,强人者也。王夫之对乾坤二德的辨析释义精到而极富卓见,天行刚健之德为君子修己自强之道,地势柔顺之德为君子治人载物之道,君子之强以刚健自强,非恃强凌弱之强,君子之柔以厚德载物,非柔顺处己之柔。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。
那么,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?这是否代表了早期中国的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观呢?如果说是的话,它也只是一种天人亲和型的弱人类中心主义,而非天人对立型的强人类中心主义。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,则自能公是非,同好恶,视人犹己,视国犹家,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求天下无冶,不可得矣。〔6〕分别参见李养正《道教概说》,王明《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》。
第三,道是最先最高的存在,它不本于任何存在,也不以任何存在为根据,自己即是本根。可见,庄子并未与老子一起同被重视。他们站在神仙家的立场,根据其道术的需要,去引申、发挥《老子》中有可能被神化的那部分观念和思想。以后道教将太上老君说成为气化之神,就始于这里。
方仙道主要是倡导一种老而不死的服食之方,主形解销化,以达到永保性命之真之目的,并依于鬼神之事。以后的历史发展事实证明,庄子的上述思想,为道教站在宗教立场上所改造利用,使其成为长生不死,修道成仙的方法。
其中了不肯首尾全举其事,有可承按者也。神仙家开始是推崇黄帝。必静必清,无劳汝形,无摇汝精,乃可以长生。自羲农以来,世为圣者作师。
两汉学者多称黄老,不称老庄,尽管早在《史记》中就将老庄联列为传,又《汉书•叙传》首见老庄联称。而能满足方仙道与黄老之说各自需求并使之融合的,乃是黄老道。一言以蔽之,老庄道术的要求就是养形守精。〔10〕作为一种健身方法,导引之术亦有其合理之处。
而方仙道和黄老道正是这一活动的始作俑者。神化老子,并宣扬神仙与不死的思想,在道教形成以前就开始了。
这应该被看作是道教对老庄思想最大的汲取。从饮食宜忌、性情保养,乃至服气吐纳、导引按摩、御女术以及念咒、思神、祈福禳灾等,大大发挥和神化了老庄的修养理论,对后世道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
作为具有宗教性质的黄老道,不仅要从形式上去神化它的依托者以自尊其教,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内容上去附会它的依托者以自文其教。但是我们说,即便在《庄子》内篇中也存留有神仙思想。铸鼎于荆山下,鼎既成,有龙胡髯下迎黄帝,黄帝上骑龙,与群臣后宫七十余人俱登天。延熹八年初,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。在庄子时代,导引术已受到一些人的喜好。道教所信奉的教理教义是如此纷繁复杂,所崇拜的神仙以及勾勒出的神谱是 多么虚幻缥缈,所信行和采用的斋醮、符箓、禁咒以及内、外丹的道术是怎么神秘奇特,它又完完全全扎根于中国自身的文化土壤之中。
如魏嵇康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说:‘又读庄老,重增其放。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
据《后汉书•楚王英传》记载,楚王英晚节更喜黄老,学为浮屠,斋戒祭祀。只是早期的道教,如太平道和五斗米道,在某些形式上沿续着黄老道的一些做法。
老子说: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文罽为坛饰,淳金扣器。
独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。,"〔9〕也就是说,长生不老的实现,在于‘守其一以处其和,在于目无所见,耳无所闻,心无所知。〔19〕道就在这天高地广、日月运行、万物昌盛之中显示出它的存在和性质。〔12〕《老子》二十三章。
他不会,也不可能完全否定和排斥与道教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老庄思想。〔23〕道成了道教哲学的核心。
道教非常重视养气守静。或复齐死生,谓无异以存活为徭役,以殂殁为休息,其去神仙,已千亿里矣,岂足耽玩哉?〔7〕这里,透露出葛洪对不肯首尾全举、不得要道的老学和复齐死生、其去神仙的庄学的不满情绪。
这里把老子说成了"道的化身。无论是哲学的还是宗教的理论体系的建立,首先依赖的是其思维方法的确定。
他说:天不得不高,地不得不广,日月不得不行,万物不得不昌,此其道。因此,庄子说:此导引之士,养形之人,彭祖寿考之所好也。早期道教的另一派别五斗米道更长期以《老子》设教,并在《太平经》思想的影响下,试图从道教立场去解释《老子》,所以,该教就积极去撰写理论著作以达此目的。第四,道具有生成一切的功能,包括天地鬼神。
注释: 〔1〕《史记•封禅书》。如《资治通鉴•汉纪十二》中说:宝鼎出而与神通,黄帝接万灵明庭。
〔2〕《资治通鉴》卷二十二《汉纪十四》。虽然庄子的道论在本根意义上与老子思想有共同点,但也显示了其别为一宗的特性,从而使庄子思想有离于或者说超于老子思想的意味和倾向。
他说:玄者,自然之始祖,而万殊之大宗也。与老庄的道内在地被成熟的道教所吸收、消化一样,作为本存于老庄思想中的有关养形守精、长生久视的思想,到魏晋以后,也被道教内在地吸收和改造,建立起道教的养性延命的养生理论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